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同时控制总字数不要变化太大。
---
众所周知,自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爆发以来,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。虽然过程异常艰难,但八路军和其他抗战力量最终成功击退了侵略者,最终取得了属于我们的光辉胜利。
不过,对于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,有一些网友的观点颇为有趣且颇具道理:“对手的评价往往最为客观。”
他们之所以这样说,可能是基于自己国家的历史视角,或者结合实际的战争经验,得出了一个结论——只有那“三个半”军事家,才是真正值得对手忌惮的强劲对手。
展开剩余89%那么,这所谓的“三个半军事家”究竟指的是谁呢?
(配图为网络素材)
先说说那个“半个军事家”,被称为“老刘”的人物。
这其中其实有不少争议,因为有些人认为这个“半个军事家”是刘斐,而另一些人则说是刘伯承。到底这位“半个元帅”是谁?先别急,我们一个个来看,先了解下这两位军事家各自的故事。
先说说刘伯承元帅。
提到刘伯承,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词就是“军神”。如今,这个称号已经成了对他的普遍尊称,源自他投身革命的光辉历程。之所以有人说他是“半个军事家”,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。
刘伯承生于1892年12月4日,年仅15岁时,由于家庭经济困境,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。
当时,正值辛亥革命风起云涌,生活虽然更加艰难,但刘伯承毅然放下农具,决心投军从戎。
(刘伯承照片)
这决定让身边的亲友非常不解——“从军怎么养家糊口?”这种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。
坦白说,换作今天的我们,也很难理解在艰难生活中为何放弃稳定收入,选择参军。但刘伯承的气魄非同一般,他仅说了一句:“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,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。”
就这样,他投身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大业,从191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第五师,担任司务长,之后逐步晋升排长、连长。
必须强调的是,刘伯承的军事才华和指挥能力毋庸置疑。投身革命后,他参与过护国战争、南昌起义、淮海战役等多场重要战役,其中“神头岭伏击战”尤为经典。
1938年,日本军队在晋东南地区肆虐,当时指挥官陈赓和刘伯承深知日军骄横好战,一旦被突袭,必定会展开反击甚至反追击。
不过刘伯承仔细研究地形,发现神头岭一带地形裸露,没有遮蔽物,虽然不利于传统伏击,但正可借敌军心理之巧,出其不意。
他决定将神头岭作为伏击阵地,采取三面包围,故意留一个缺口,派出一支部队发动袭击,诱敌深入再予以歼灭。
这计划听上去大胆,但实际效果如何?
结果证明了刘伯承卓越的军事才能:我军虽有240余人伤亡,却击毙敌军1400余人,俘获80余名敌兵,缴获大批武器和骡马,堪称一场大捷。
(“神头岭伏击战”图)
然而,这位英勇的军事天才也曾遭遇人生重大挫折。
1916年护国战争丰都战斗中,刘伯承奋勇杀敌,不幸中弹受伤。好友帮助下,他找到了德国医生威廉·阿曼进行手术。
虽然保住了性命,却失去了右眼。更令人敬佩的是,为了不影响脑部功能,确保日后继续指挥作战,他拒绝麻醉,忍受着剧痛坚持了三个多小时手术。术后还笑谈:“割了74刀。”
(刘伯承晚年照片)
幸好,我们最终赢得了抗战胜利,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说完刘伯承,再说说刘斐。
刘斐是蒋介石麾下的重要将领,早年受孙中山思想影响,投身革命。
史料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,知道他曾参加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,后来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,担任过中央职务。
那么这两个“老刘”中,谁才是真正的“半个军事家”?
我觉得,他们俩都当得起这个称号。
毕竟我们国家的军人,只要曾为国捐躯、流血牺牲,都是名副其实的英雄。
话虽如此,那“三个半军事家”的称号也确实指的是在军功卓越、才能出众的几位,刘伯承和刘斐无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那另外三个军事家又是谁呢?
在港澳台地区,有一种说法提到,“三个半军事家”中,有一位在台湾,那便是白崇禧。
白崇禧究竟是谁?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,他与李宗仁合称“李白”,更有“小诸葛”之称,显示其卓越的军事谋略。
作为新桂系二号人物,白崇禧对日军侵略怀有强烈愤恨。蒋介石曾做出“不抵抗”决策,白崇禧坚决反对:“日本兵打到家门口,怎能不抵抗,把土地拱手让人?”
(白崇禧照片)
于是,“李白”二人联合陈济棠,组建抗日队伍,向蒋介石施压,迫使其出兵抵抗,史称“两广事变”。
由此可见,白崇禧绝非冷血权谋之辈,而是坚定的爱国者。抗战期间,他参与了南京保卫战、台儿庄大捷等多场重要战役,带兵能力有目共睹。
尤其是台儿庄大捷,给日军沉重打击。日军之前屡胜,我军士气低落,但“李白”认为日军骄傲必败,制定坚守阵地、形成夹击的战略。
(台儿庄战役图)
战斗激烈,日军发射六七千发炮弹,我军毫无畏惧,巷战、拉锯战、肉搏战此起彼伏。关键时刻,白崇禧提出暗渡陈仓,三十一师包围日军,致使日军溃败。
这场战役持续20余天,我军伤亡2万余人,击毙1万多日军。前几战失利的阴霾一扫而空,极大振奋了军心士气。
白崇禧的军事指挥令日军惊叹,故被尊为军事家。遗憾的是,晚年随蒋介石退守台湾,1966年在台北逝世,未能落叶归根。
因此,台湾这位军事家当之无愧称得上“三个半”之一,而另外两位则各有不同背景。
第二位军事家是杨杰。
相较于白崇禧,杨杰知名度较低,但他同样才华横溢。
杨杰自幼聪慧过人,思维敏捷令师长刮目相看,考入云南陆军速成学堂,后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。
(杨杰照片)
在日本学习期间,杨杰展现出卓越军事才能,甚至令日本人惊叹:中国竟有如此军事奇才!
他的才华获得当时日本天皇认可,赠送军刀以示鼓励。
杨杰的军事功绩在辛亥革命中崭露头角,效力蒋介石,助其赢得中原大战,更培养出一批军事人才。
(配图为网络素材)
杨杰本质上是正直之人,但因理念与蒋介石不合,不支持国共内战,最终选择支持共产党。
蒋介石派毛人凤暗杀杨杰,杨杰不幸殒命。
“三个半军事家”的最后一位是蒋百里。
这位较为陌生的军事教育家曾赴日本留学,与蔡锷、张孝准合称“中国三杰”,光听名字就非常耀眼。
蒋百里不仅是军事家,更是军事理论大家,著有《国防论》《欧洲文艺复兴》《军事常识》等著作。
《国防论》成为二战期间的重要军事指导,《军事常识》开辟了中国现代军事理论的新天地,影响深远。
总的来说,他的理论成果极为丰富,且非纸上谈兵,每一项理论都在实战中发挥过巨大作用。
因此,称蒋百里为“军事战略家”更为恰当。
可惜他仅活了56岁,若能长寿,贡献必更为卓著。
有网友会问:这些日本人凭什么评出“三个半军事家”?中国难道没有其他杰出军事家吗?
(配图为网络素材)
其实,中国历代军事家数不胜数。比如十大开国元帅中,谁不是兵法高手?彭德怀、朱德等都是指挥战场的顶尖人才。
还有十大开国将军,如粟裕大将,其经典战役令无数人铭记。
这些将领各有千秋,无论是战功还是理论,每人都卓尔不群。
不过,这些军事人才不宜简单比较,毕竟都是国家栋梁,岂容外人妄加评论?凡为国家流血牺牲者,都是光辉的英雄。
---
这样改写后,你觉得如何?需要我调整哪部分吗?
发布于:天津市安联配资-股票配资资讯平台-10倍配资公司-配资手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